查看原文
其他

汕头加快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让“平安”“法治”成为名片

汕头政法 2023-08-09


8月23日,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带队赴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调研,强调要坚持把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深入推进平安汕头、法治汕头建设,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


连日来,围绕市委主要领导相关指示要求,汕头全市各政法单位纷纷召开工作会议及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关于政法工作的意见建议,部署贯彻落实措施,凝聚力量加快构建汕头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奋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汕头、法治汕头。


自去年6月成为第一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之后,汕头市着重以项目化探索形成更多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可复制性的社会治理经验,建立了104个市级项目、109个区县级项目的两级社会治理实践创新项目库,实施过程注重调动社会主体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逐步推动社会治理迈入善治轨道。

政务服务中心户政窗口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的二级审批机制,最大限度节省群众办理时间。通讯员/受访者 受访者 供图


积极回应群众新期待新要求>>>


今年5月,濠江公安分局达濠派出所辖区一名群众反映其8岁孙子至今没有户口。经了解,该孩子系单亲随父入户,需要与父亲进行亲子鉴定才能办理入户。达濠派出所户籍民警立即前往老人家中,为小孩提取血样后,再驱车179公里前往梅州监狱提取其父亲血样。历时12天,民警跨越两市完成各项手续,最终帮助男孩成功入户。


这是汕头公安户政部门主动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生动实践。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汕头全市公安户政部门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简化办理程序和优化服务模式,推出了多项便民利民服务举措。


如政务服务中心户政窗口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的二级审批机制,为急需快速审批的群众最大限度节省办理时间,实现快办快结。其中,设立绿色通道,对符合该市迁移规定的就读生,急办医保、社保等有特殊急需快速审批的群众实行即办理即审批;将招录(聘)用调入人员入户等十六项审批项目办结时间缩短为三个工作日内。


针对老年人推出业务办理“上门办”“优先办”“代缴费”“精准办”四项贴心服务;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办理业务推出“民警跑”“进门办”暖心服务;针对无法到窗口办理身份证的学生,民警利用“三休时间”统筹安排集中为学生办理居民身份证。


特别是全面清理烦扰群众的证明和手续,做到四个“一律取消”,即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能通过个人现有证照来证明的一律取消,能采取个人书面承诺方式解决的一律取消,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一律取消,逐步推进服务标准化和一表式受理模式,以及线上线下同受理模式。如日前汕头一公司负责人就在当天及时补办临时身份证,确保第二天到广州参加项目洽谈。


事实上,自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汕头市政法队伍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全过程。截至6月底已先后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128场次,推出办实事项目379个、措施560条,开展办实事实践活动794场,为群众办实事6426次,收到群众感谢信81封、锦旗130面,社会反响热烈,群众满意度、安全感持续提升。


当前,汕头政法部门坚持聚焦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要,继续广泛倾听、征求群众意见,明确由政法各单位、各区(县)专门组织力量下沉到镇(街)、村(社区)开展座谈调研,面对面了解群众对平安、幸福的需求,立足增强群众安全感,形成切合民生需求、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举措。



创新培育基层治理多元化主体>>>


在汕头市龙湖区,1.4万多名75岁以上的长者家中都安装了一台带有遥控功能的远程终端应急机。老人只要有援助需求,按下求助键即可全天候呼叫志愿者上门提供服务。这是龙湖区在粤东西北首创的长者呼援公益志愿服务平台——呼援通。


实践过程中,呼援通不断把服务延伸到健康监测、家政便民、物业维修、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法律咨询、信息指导等18大类170项公益志愿服务内容。“只要能想到的细节和服务,都会被我们纳入其中。”项目负责人洪少毅表示。


以此为样本创作选送的汕头社会治理创新项目《5000封感谢信背后的别样养老院》,最终入选“2020年广东省社会治理十大创新项目”,并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平安杯”社会治理创新大赛总决赛二等奖。


实际上,呼援通是龙湖区为应对辖区人口老龄化、独居老人日渐增多的实际情况,探索以政府全额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有资质的服务机构购买老年人远程呼叫信息化服务。这也是汕头创新培育基层治理多元化主体的一项成功探索,在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中具有借鉴意义。


与此同时,汕头市还不断激励引导非公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党员、社工、群众积极参与区域建设管理,全力调动社会主体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金平区东方街道为例,该街道社区类型复杂多样,社会治理任务头绪多、困难群体多、公益服务缺口大,为提升治理效能,街道党工委通过引导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孵化社区基层社会组织,建立共建共治共享平台和机制,合力打造齐抓共管的文明社区。


其中,针对街道物业小区众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以金海社区建设对标先行点为契机,由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牵头该社区8家物管公司共同建立物业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商住社区长效管理;龙眼街区则推行商户共建模式,成立龙眼街区商户共建协会,把原来“脏乱差”的街区变成了品牌示范街区。


目前,金平区立足区域群众需求,将500多个社区社会组织全部吸纳为街道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会员,打造各具特色的多样化服务阵地,共搭建“文明驿站”“社区书院”“文化活动中心”“心理辅导室”等各类社区服务平台达219个,从事扶贫、济困、扶老、助幼、助残、志愿、社工、社区建设、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公益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243个,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精准服务。


随着汕头市一批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实践项目的实施,正在推动形成大事共商、资源同享、优势互补的工作新局面。一个个社会治理的“大课题”,在民生“小切口”中不断得到解答。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近日,濠江区人民法院在达濠街道赤隆社区挂牌设立该区首个“党员法官工作室”,每月定期安排法官在赤隆社区法官工作室驻点提供司法服务,对赤隆社区以及周边居民民事纠纷,如民间借贷、婚姻问题、邻里纠纷等提供法律咨询。这是汕头基层法院探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一项实践,将有助于通过法律援助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


新时期,法律援助制度对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持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法治化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近年来,汕头市努力推动法律援助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在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依托市区镇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该市建立了覆盖全市67个乡镇(街道)和1086个村(社区)的法援工作站,推动法律援助网络向基层延伸,将法律援助服务融入基层网格化管理。同时,在法院、信访局、妇联、残联等部门设立法援分支机构,形成一个惠及所有困难群众、“城市半小时、农村1小时”的法律援助服务圈。


得益于这张正在织密织细的法律援助网,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来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法律帮助,有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金平区法律援助中心依托遍布城乡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点,让地处老城区的困难群众能够就近获得法律援助,近3年来共为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819件,挽回经济损失800多万元。


在此基础上,今年汕头市、区两级法援机构在同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实现法律援助对劳动争议案件咨询、代理、调解、仲裁、诉讼五位一体,各法律援助工作站已成功调处多起群体性劳资纠纷。如今年1月,汕头市法律援助处联合市劳动仲裁院,通过调解方式成功化解了一宗群体性劳资纠纷,帮助某企业30名员工追回被拖欠的生活费23多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全市法援机构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在解决人民群众“多头跑、来回跑”等堵点问题上再发力。从今年6月1日起,汕头全市范围开展法律援助申请市域通办试点工作,申请人可以就近向汕头市任一法律援助机构提出法律援助申请。此举将进一步完善汕头市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机制,降低困难群众异地维权成本。


而汕头检察机关则严格贯彻落实“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工作要求,及时有效回应群众诉求,多元多维化解信访矛盾。今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接待来访群众427批722人,接收处理各类信访案件529件,接听12309检察服务热线218次,信访案件七日内程序性回复率、三个月内办理结果或办理进展答复率均达到100%,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


汕头政法机关表示,将加强基层调解力量,探索推动法官、检察官挂点联系镇(街)、村(社区)开展协助诉前调解、判后调解,用好“一村一法律顾问”等机制,扎实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实现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



■相关“

六进”普法夯实法治基础>>>

营造“遇事找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日前,汕头市检察院第三检察部的检察干警们来到汕头市琪雅学校,为师生们送上一场《与法同行 守护青春》主题法治课,通过PPT演讲、视频音频播放、组织现场问答等互动方式,向同学们解读《民法典》和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与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法律知识。


针对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情绪波动较大的特点,授课检察官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向同学们详细说明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危害、可能涉及的罪名及防范措施,从源头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并引导同学们学会保护自己、见义智为;针对新型毒品犯罪,授课检察官通过剖析利用新型毒品性侵女性的真实案件,引导同学们认识身边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远离酒吧、KTV等未成年人禁入场所,避免接触毒品。


法治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介绍,让生动实用的普法课堂走进校园,是汕头特色普法活动之一,目的是让汕头的学生知法、守法,关键时刻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为建设“法治汕头”“平安校园”夯实基础。


实际上,开展校园普法是汕头深入推进送法进社区、机关、企业等“六进”活动的其中一项。为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提升普法效能,该市结合辖区居民生产生活需求,针对性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发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优势,传播法治声音、提升法治实效性。


如近日在龙湖区龙腾街道胜利社区举办的“防控疫情 法制同行”普法宣传活动,由北京市盈科(汕头)律师事务所律师宣讲疫情防控相关法律知识,通过“以案释法”为居民群众详细讲解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生动直观的形式让群众感受到防控工作的有序有力和社会公平正义,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制保障。


随着“六进”普法活动的深入开展,将有助于营造做事依法、遇事找法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汕头提供坚实基础。



■鮀城述评 | 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


近段时间来,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贯穿着汕头全市政法系统的重点工作,成为各大重要场合政法干警口中的高频句。


如何理解“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可以简单理解为安全的政治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高效的政务环境,撑起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奋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汕头、法治汕头。


在汕头新时代发展征程中,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汕头、法治汕头既是重要内容更是重要保障。因此,要求各级政法部门准确把握全市发展大势,积极主动服从服务于市委中心,自觉地把政法各项工作融入全市大局去思考、谋划和部署。


其一,紧盯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风险隐患,提高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驾驭能力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立足为汕头发展创造平安安全的社会环境,全面提高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驾驭能力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如完善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制度机制,持续严厉打击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刑事违法犯罪,确保全市黄赌毒、制假贩假、走私贩私、电信诈骗、“套路贷”和涉食药环违法犯罪活动等案件持续下降、打击效能持续提升。


其二,抢抓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契机,补足政法基础设施短板,持续运用大数据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社会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社会治理是保持社会和谐有序的前提,也是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以市综治中心实体化运作为依托,打造集维护政治安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立体化治安防控、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网格化服务管理、网络综合治理、综合指挥调度等于一体的社会治理平台,构建组织指挥高效、信息采集精准、反应灵敏、24小时常态化运作的综治维稳实战体系,夯实汕头市社会治理底座。


其三,紧盯“打好营商环境翻身仗”目标任务,进一步发挥好法治保障作用。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汕头市委提出要“打好营商环境翻身仗”,就是要彻底铲除滋生歪风邪气的土壤,推动全市营商环境革命性重塑。因此要积极发挥法治在稳定预期、激励创新方面的重要功能,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研究制定加强法治助力营商环境建设、服务发展的具体措施。


立足实际,展望未来。当前,汕头市各级政法部门应积极推进104个市级和109个区县级社会治理实践创新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汕头品牌”,助力汕头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为汕头奋力实现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贡献政法力量。与此同时,及时对社会效益良好、经验成熟的项目进行总结提炼,并在全市范围推广实施,使项目经验从试点“盆景”变成全市“风景”,逐步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



往期精彩回顾



汕头法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全力保障平安汕头法治汕头建设
疫情防控措施有调整!汕头这些场所有序恢复营业……
先进典型|郭骏:坚守交警岗位近30年,获得多项殊荣
百年党史|这六件“小事”,是红军的“大事”
交通安全提示每日一图
汕头检察:为全力打造平安汕头、法治汕头贡献检察力量


您点的每个赞,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